《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原标题:余华的《活着》,一部文学价值一般的作品,怎样将作者推向顶峰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看过《活着》的读者,相信对于这部小说都印象深刻,作为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也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海外发表。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不过就是这样一部平铺直叙的作品,却打败了一众“大师”成为当代年轻人所热衷的读物,国外也频频获奖。

  借着这本书,余华现在沉寂多年后一跃成为近些年炙手可热的顶流作家。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活着》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才能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保持如此长久的活力?又是怎样让余华成为了顶流作家?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以下四点原因:

  01作品接触面广,读者范围大

  如果说有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小说,遣词造句都无比的深奥,但只有少数人看得懂,那这部小说一定是不成功的。或者说这样的书只适合藏在资料库里,必要的时候会有人拿出来研究。

  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无须华丽的辞藻,也无需复杂的引申,只是单纯的讲好一个故事,剩下的则交给读者去领悟。

  读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整的太复杂或许就失去了其广泛性这一特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能够看到一部好故事远比去研究那些深刻的道理要好得多。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活着》在这一点上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位同学没有看过原著,但看过电视剧和电影,也能够向我娓娓道来《活着》的故事。

  而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此时虽然心中对故事情节已经略知一二,但读起来依旧津津有味。

  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年轻人会时不时提起这本书,虽然书中的故事已经被人们传阅的烂熟于心,但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依旧会被吸引。

  故事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字都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又让人回味无穷。对于一部小说来说,能让读者越读越感兴趣,并且读完,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02特定背景与特定时代的宠儿

  《活着》小说出版于1993年,那时候正是“黄土派”作家登上文坛舞台的时候,同样时代背景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及《白鹿原》等作品陆续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活着》应运而生,同样的环境背景下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故事虽短,但足够精彩,也更容易和大众引起共鸣。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同样那个年代也是国内文坛颠覆与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胜于从前,即使如贾平凹《废都》这样的作品也一度风靡全国。

  相比起贾平凹的大胆,低调而谨慎的余华用一部“新瓶装旧酒”的故事吸引了无数读者,在那个年代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更多的人也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了余华,从此之后中国作家畅销书榜上又多了一个名字。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03同名影视剧足够精彩

  《活着》出版于1993年,一年后张艺谋便将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葛优巩俐两大影帝级人物坐镇,一部活生生的国人近代生存史就这样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于色彩的把控十分精准,电影中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画,美得让人窒息。

  可能是考虑到原作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电影的结局做了美化,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完全按照原作来拍,估计更是无法上映了。

  相比起小说,电影的成就似乎更高一筹,戛纳电影节获奖,葛优也荣升影帝,这样的成就就算放在现在也是很多国内电影人无法企及的。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好的电影源于好的灵感,犹如《教父》与马里奥.普佐、《红高粱》与莫言的关系一样,余华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为了国内屈指可数的响当当的大作家。

  04作品发表多年,争议性依旧不断

  余华和莫言是好朋友,莫言曾说过:“余华写的书比我写的书少一半,但作品影响力大过我一半。”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不知道莫言是因为眼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即使自己是诺奖得主,似乎依旧对余华在国内的知名度而妒忌。

  而对于余华的书,王朔则批评的更狠,甚至连莫言一起批评,他认为莫言之所以会得奖,是因为诺贝尔奖评委组识时务,而并非莫言有才华。

  对于余华则批评的更狠:

  “数他“跪”得狠,余华写的那些书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好书,就是讲了一堆烂故事来煽情而已,根本没任何的价值。余华就是个假装自己很懂,却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一个人。”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余华与莫言两人之间的互相鼓励,莫言称自己也期待着能够写出一部像《活着》一样的作品,而余华也称诺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奖,是因为其他人确实没能力——“他们的作品跟莫言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一个作品顺风顺水平淡无奇,或许不会有太多的负面评价,但注定也不会走的长久。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总结

  以上四个原因是笔者个人分析,《活着》自出版以来便一直伴随着各种批评声,当然这一点也无可厚非,毕竟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两面性,有人喜欢自然也有人讨厌。

  因为篇幅原因《活着》无法参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但即使能够参与,恐怕也很难获奖,但这一切并不重要,犹如村上春树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一样,有些事情早已不必过分苛求。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网络配图 侵删)

  好的作品需要靠时间来打磨,出版至今《活着》依旧热度不减并且十分畅销,这一点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要相信读者是理智并且聪明的,既然读者已经做了选择,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正版小说推荐给大家,作为一部即将跨越30年的优秀作品,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不管去咖啡厅里细细品读还是茶余饭后打发时间,这都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