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研学游变成“只游不学”“到此一游”

研学游别成了到此一游

暑期到来,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从博物馆发现之旅到自然探索活动,从走进国内高校到参加海外游学,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相关产品预订火爆。

近年来,研学游经营主体快速增多。然而,市场火爆的同时,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乱象随之产生。一些家长吐槽称,“只游不学”“研学游变成了到此一游”。

部分研学游价格不明、研学质量良莠不齐

在某旅游平台搜索“研学游”一词,出现了航天科考、海洋科普、AI探秘、境外游学等主题繁多的研学游活动,其中既有景点半日游或一日游,也有长达一周及以上的研学夏令营。

不过,令家长比较疑惑的是,同样地点、时长的研学游,价格却不尽相同。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研学游领域定价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旅行社定价比较随意。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研学游产品的质量也受到质疑。

抱着能在实践中学到真知的期待,一些家长和学生在参与过研学游项目后却表示,并没有达到预期。

“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让每人交280元,但就在景点逛了一天,没有讲解也没有实践。”一位受访家长认为,这样的研学游项目行程粗糙、“缺学少研”,仅仅是将旅游披上了一层研学外衣。

此外,旅行机构及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资质,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重点问题。某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一些研学旅行机构的导游“简单背了几套词就上岗了”。

盈利性研学游活动各种问题更加凸显

早在2016年12月,原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同样在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11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主要是面向教育行业,例如规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而《规范》主要是面向旅游行业,例如规定活动主办方为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而并不局限于教育部门和学校。

目前的研学游市场可以清晰地分成两部分,一是由学校主导的公益性活动,二是由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盈利性活动。相比通常流程完备的学校公益性活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盈利性研学游活动虽然市场发展更迅猛,但各种问题也更加凸显。

研学游不应止于“到此一游”

研学游本质是教育活动,相关主体要从青少年群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从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入手,科学规划路线,合理安排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研学项目,让孩子们从中有所游、有所学、有所悟。

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共促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针对研学游特点,应制定专门标准化服务规范,防止市场机构以研学之名打“擦边球”。加强对市场相关产品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督促各组织主体既要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学的内容和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文旅资源,主动开发精品基地和路线,推动研学旅行朝着研学实践教育方向发展。目前,包括北京、河南、广西等多地都在积极打造并推出了多个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路线和精品课程。

“游”是形式,“学”是实质。

对于家长而言,在报名前可以多了解各地的研学基地品牌和精品路线、精品课程,提高鉴别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研学游产品,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出发、带着课题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度过精彩而充实的假期。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来源 | 中国经济网、光明日报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

研学游别成了到此一游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研学游别成了到此一游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研学游别成了到此一游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研学游别成了到此一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