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英文名,沈南鹏对话Lyell,Immunopharma创始人Richard: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迎头赶上!

沈南鹏英文名

沈南鹏对话Lyell Immunopharma创始人Richard: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迎头赶上!

      ​

      “对于实体肿瘤现在要有过继性的细胞疗法,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我们最好的一个机会,不仅仅是要它变成慢病,还要让它能够治愈。

      作为一个肿瘤学家,我依然是非常乐观的。”

      “如果我们攻克了所有的癌症,我们的寿命预期其实也只能增加3~4年……从历史上看,能够在范式方面起到最大的改变不是说对这些疾病真正实现了应对和攻克,而是在背后的一个衰老的生理问题能够解决掉。”

      “中国毫无疑问会成为全球生物技术的领先者,红杉希望能够作为一架桥梁,连接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现实的应用。”

      以上是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及Lyell Immunopharm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D.Klausner在对话时发表的观点。

      在精彩的高峰对话中,两人就现在最新的肿瘤治疗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做了很多的探讨。

      未来,医学将会用什么样的新方式帮助我们治愈疾病?人类到2100年平均寿命能达到多少岁?科学技术能否让我们永葆青春?两位大咖的高峰对话将会为我们打开肿瘤治疗和延长寿命的新思路。

      以下是两位的对话全文:

将癌症变成慢病,甚至治愈

作为肿瘤学家,我对此仍然保持乐观

      沈南鹏:非常荣幸能够把您介绍给我们在场的观众,现场有许多医疗产业的CEO,有许多研究学者,也有许多业界的大咖。

      但好像很难介绍Richard,并且坦白来说我是很仰慕您的。您既是知名研究机构的领导人,还成立了两家非常了不起的公司,Juno Therapeutics和GRAIL,同时您又是一名投资人,关键还看起来这么年轻(笑)。所以我真的是搞不明白,您怎么做到的面面俱到?作为一个研究者,您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吧。

      另外,对于整个癌症的治疗,您有多年的研究经验,也曾领导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我们知道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对癌症的彻底治愈可能还很难,但我们是否有希望把癌症变成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病?您觉得我们离这一天还有多远,或者说还需要经历哪些挑战?

      Richard:其实癌症研究有很多的进展,而且已经有一部分癌症在一点一点地变成慢性疾病。

      在90年代初我领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时候,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兴奋地认为我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分子层面的作用机理,我们已经可以想象精准医疗将怎样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上面,并且我们确实这么做了。当我们回看过去25年的分子靶向治疗时,它既令人激动、令人满意,但同时也是令人失望的。

      我们曾经以为,只要我们掌握了肿瘤的突变因素(driver mutations)并开发出针对性药物,这些药物使肿瘤细胞产生癌基因依赖(Oncogene addiction)并凋亡,我们就可以在癌症治疗上取得更好的进展。当然,我们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现在关于肺癌患者的无症状生存期(PFS or OS总生存期)更长了,但还仅仅是少数患者。此外,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面对一种情况,即如果癌症治疗出现耐药性(molecular resistance),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做法和20多年前治疗HIV时采取的做法是一样的,也就是多种药物的组合疗法。25年前,这种类型的首支抗癌药格列卫获得审批上市,但这么久过去了,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只取得了微小的进展而癌症突变产生的治疗压力,以及癌症本身的进化能力,使得分子靶向治疗变得比我们想象当中的更困难。

      我仍然记得1994年我们去国会演讲,跟大家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但是我们当时没有预见的,是免疫疗法的发展。当时在研究所里,大量的同事都在关注免疫治疗,包括Steven A. Rosenberg博士。

      (注:Steven Rosenberg2019年被授予江户川NICHE奖,以表彰他在开发有效过继性细胞治疗药物和基因修饰T细胞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但当时免疫疗法领域还是一潭死水,在各类癌症会议上几乎也没有时间留给免疫疗法。但是过去10年,我们在癌症诊治上取得最令人鼓舞和影响最大的进展就是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在检查点疗法(以PD1 为代表的Checkpoint Therapy)上走得更远一点。

      我个人的兴趣主要在研究基于细胞的免疫治疗的发展潜力,我坚信它在治疗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hematologic malignancy)上发挥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们还处在研究的早期阶段,但它已经显示出来了优越的治疗此类恶性肿瘤的能力,比如可以治疗30%甚至超过40%的白血病或者淋巴瘤(Lymphoma)。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怎样打破过继性细胞疗法的使用边界,例如怎样治疗实体肿瘤。我认为免疫疗法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不仅仅是使得癌症变为慢病,而是去真正治愈。作为一名肿瘤学家,我仍然对此保持乐观。

细胞疗法治疗实体肿瘤指日可待

      沈南鹏:关于最后一点,也就是关于细胞疗法以及怎样治疗实体肿瘤,您能不能再展开一下?我们都知道目前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您觉得随着技术的演进,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细胞疗法治疗实体肿瘤?

      Richard:我觉得我们会有进展的方法,而且我们也看到未来的路径,那就是去理解为什么过继性T细胞疗法不能像治疗血液肿瘤一样去治疗实体肿瘤。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了解免疫细胞在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当中有什么样根本性的区别。我不认为肿瘤细胞可以一直躲避T细胞的打击,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分子层面去研究和认识这些这其中的原因,从而去调整T细胞,使T细胞在治疗实体肿瘤时不用再遭受所谓T细胞耗竭(T-cell exhaustion)的“命运”。

      这不是一个模糊的术语,而是意义非常明确的、转录因子驱动下的分化路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一个T细胞也可以从一个分化路径去治疗血液肿瘤,但是当用来治疗实体肿瘤的时候,它却走向了另一个分化路径。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怎样阻止T细胞走向另一个分化路径。未来几年内我们可能将会看到这些临床试验落地,我们在控制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层面正在展示多种不同的能力,我们现在正在进入到一个细胞疗法的新领域,这一领域从T细胞开始,而且我们还会看到一些15年前我们完全认为不可能的领域,比如说再生医学等等,而现在这些事情正在发生。

搞清楚为什么失败,这可能更重要

      沈南鹏:听上去您是非常乐观的。您的意思是不是说,T细胞疗法更像是一个物理层面的难题,而非生物学层面的问题?

      Richard:实际上,多年来我们对免疫细胞的看法一直是比较天真的,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仅仅是把免疫细胞放到病***内,闭上眼睛,祈祷其能够发挥作用。

      但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去问一个问题,不是说希望它们能够奏效,而是它们不奏效的时候,原因是什么?这可以让我们在分子生物层面寻求更细致的答案。

      我觉得分子的靶向疗法对于癌症实际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去想一下这种精准的转化疗法、医药背后的机理,为什么这种干预有效?为什么没效?没效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后者我觉得是更重要的,从错误中学习。

      比如有时候临床试验失败了,某一个药没有效果,那我们需要去回顾,然后看为什么没有效果,这样才会去开启精准医疗的大门。

RNA技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沈南鹏:讲到癌症和其他的一些疗法,还有另外一个模式,比如mRNA在疫苗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我们知道mRNA技术是一个大热的话题,包括马斯克也在讲。您怎么看mRNA的技术?这一块有多大的突破可能?

      Richard: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大概在40年以前我就在研究RNA,这是一个我非常关注和热爱的事业。

      尽管看上去我们像是有一个RNA的革命,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大分子递送机制的革命。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些绝妙的RNA疫苗呢?首先我们要确保RNA是不会被降解的,也不会激起我们免疫系统对RNA和化学改性(chemical modification)的反应。我认为真正的突破在于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可以包裹RNA,然后递送到***细胞中,然后发挥作用。

      虽然大家都在讨论RNA,但对我来讲,真正的技术突破——不管是Moderna还是BioNtech公司——都是找到创新的递送介质,能够让我们把一些功能性大分子(functional macromolecules)输送到特定的位置。今天这场对话的主题是和范式、科学有关的,我觉得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期待的范式的改变,是怎样成功地控制大分子递送到活体细胞。大分子递送上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能够在实验室做的效果和体内真实世界能够实现的效果是有巨大差异的。

行业内是否还会有一些新的企业迎头赶上?

      沈南鹏:大分子递送的确是我们面对的一大挑战,也是BioNtech和Moderna这种企业努力工作的方向。目前这一领域还仍然只是在早期探索阶段,您是否认为很多初创企业还有机会去追赶,能够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来改良大分子递送的机制?

      Richard:我觉得会形成一种新的、有选择性的递送组合,能够更有控制性、更安全精准。不过这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我认为从递送机制的演进来说,这个领域还大有可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关键在于,你选择递送的内容是什么。它不仅仅只是对编码后的mRNA的递送,当然这很棒,但我们还可以想象能够在体内成功递送编辑分子(editing molecules),不管是DNA还是RNA。我相信体外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持续演进中变得非常强大,但我认为怎样解决大分子的递送依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还是看到有一些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研发的推进,还会有新企业的出现。

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手机在其中起大作用

      沈南鹏:我们中国有一句谚语叫“英雄所见略同”。

      刚刚我们听Robert Nelsen讲他对于神经科学方面的一些热爱,我知道你也成立了 Mindstrong Health公司,你在研究或者说在探索治疗精神疾病的一些新的方法上有一段时间了。

      我想问一下您在这个领域是什么样的一个思路,通过Mindstrong Health,您希望看到有哪些重大的突破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法?

      Richard:Mindstrong Health就像 Robert之前提到的一样,不是说要去深刻地探究神经科学——当然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的推进——而是我们当时觉得有这样的一种可能,即手机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我们应对精神问题的一个工具,线上诊疗对精神健康可以产生巨大的潜在价值。

      Mindstrong Health的目标是使用手机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提供健康服务,同时能够利用它非常丰富的、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一些数据和一些评估的指标。

      我们知道有精神问题、心理问题的这些朋友可能会更多的使用手机,会比如查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和与人互动或者与医生互动相比,他们更喜欢与手机来互动。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收集非常详实的数据,可以了解这个个体或者跨个体之间的数据。

      在心理健康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及早发现,能够及早去干预,在他走下坡路之前,我们就能够进入、干预。

      我们知道早期干预可能是在整个心理健康环节里头最重要的一块,减少入院率,同时也减少对于大脑的伤害,特别是多次发作对大脑的影响。

      所以Mindstrong Health是希望能够对这些严重的心理疾病,把手机做成一个评估和一个递送服务的这种工具。

      沈南鹏:这种移动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攻克很多难题过程中的一环,它可以被利用起来监护病人的行为模式。

      Richard:对的,没错,我觉得手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被动式的,连续性的使用,有时候已经成为了你的一个新生态。

      有心理疾病的人是不会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自杀的,如果他们要这么做,也往往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利用手机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持续性关注、监测和治疗,将产生革命性的效果。

      沈南鹏:当你有了这些数据之后,会去开发一些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功能,然后不断改进给患者提供的服务,对吗?

      Richard:没错。

      我觉得这个工程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机器学习和AI的辅助,有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就是去做新发现。第二,让手机的使用和交互能够更加的高效。

      如果我们所有的信号都是随机的,比如说你用手机去找心理导师或者说心理医生,你也需要知道哪一些是信号,哪些是噪音,我觉得这个需要AI和机器学习来帮你。

中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怎样?

      沈南鹏:在中国我们有很多类似的一些应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和使用度更高,而且对于中国的健康卫生部门来说,心理疾病也是它们希望能够解决的一个难题。

      讲到中国的话,我知道您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有很多关注和投资。您在美国投资的一些企业也想来到中国,把一些技术和产品拿到中国落地。

      您觉得中国这些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有多强?

      Richard:我觉得在过去的5年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就是中国的企业现在越来越有竞争力了。

      如果看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些需求,我觉得中国的进步速度更快,特别是在临床体系上,我觉得肯定会变得更加系统化、数据的分享与获取会更容易,这部分是我认为目前略落后于美国,但进步也会很快的地方。

      但是在过去的5年里头,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人员质量还是创新性上,中国的生物科技行业的成长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有一点发现,我觉得对中国、包括红杉来讲都会比较有意思,那就是生物科技行业需要从科技行业来吸取经验。我们正在看到在生物技术方面最好的一流企业这些都是平台公司,但不是我们所谓惯常的平台公司,比如合同外包加工或者说是技术工具的公司,而是像Moderna这样的一些公司,具有拓展性的、可以生产APP甚至是生物科技领域里供普通消费者使用的“杀手级应用程序”(killer apps)。

      我认为我们将会看到一批比我们想象中更雄心勃勃的、善于扩张的生物科技公司,他们将不再仅仅是凭借着一款好的产品从而快速“卖身”给大型制药企业,而是更会和科技企业一样崛起。

      除此之外一个趋势就是科技和生物技术的一个融合,这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们已经可以在生物科技公司中看到一些先例,但是远不如在科技公司中看到的多,那就是技术的发明人同时也是公司的创始人。

      我个人很喜欢这一点。传统上,像我这些的VC投资人会去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找到一些新技术,然后把一些好的技术变成好的企业,但是这些技术的发明人并没有跟着我们走。

      实际上,我觉得最有效的、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而是技术背后的智识。我认为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者也变为好公司的创始人。

终极探秘:未来人类能够活到多少岁?

      沈南鹏:您在这方面就是非常好的典范。在今天第一场对话的时候,我跟李飞飞教授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就是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就像您讲到的跨界。

      Richard:您提到了我创立的一家企业GRAIL,我们也成功推出了一个泛癌症早期诊断筛查服务,如果没有把一些测序技术以及临床和生物方面的技术跟深度机器学习结合的话,是没办法实现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让监管机构面临了新的问题。我们用深度学习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检测极限(Limit of Detection)的方法,相当于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如果没有这种生物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Grail当时遇到的一个挑战,因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总是不太容易的。

      沈南鹏:我还记得跟Grail第一次开会的时候,你们说是瞄准了谷歌这样的公司去打造自己企业的,而不是一个药企。我觉得这是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规划,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

      还有一个问题。 记得两年前我们曾经讨论到了医疗健康怎么改变人类的生活,也讲到了预期寿命有很多的因素起作用,比如有经济的作用,有营养的因素。

      从数据来看,1900年的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2岁,2000年是65岁,2020年是71岁。您觉得未来在2100年我们的预期寿命会有多高?

      Richard:我觉得最大的范式改变还没有真正发生,或者说我们还在等待它的出现,而且我觉得它在科学上是可能的,可以让我们去重新思考现在面对的所有疾病。

      其实如果我们攻克了所有的癌症,我们的预期寿命可能也只能增加3~4年。能够在范式方面起到最大的改变,不是说攻克了这些疾病,而是我们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所在——衰老。

      如果我们只关注衰老过程中的疾病环节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减少死亡率,延长一些寿命,大家活到110年,120岁,当然也很不错。

      但是到2100年,我的预测是,我们需要去理解,而且是深刻地理解时间和衰老。我们一直接受的理念是衰老就是一个年龄渐进而发生的自然过程,但这其实是不对的。衰老的确是内嵌在生命基因里的,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寿命。我觉得最深刻的一个范式改变就是接下来的100年里头,如果你的细胞有一些属性,能够一直保持20、30岁的活性的话,我们减少的癌症会有多少?减少的疾病会有多少?寿命延长会有多少?

      所以如果不是谈2030年、2040年,而是要谈2100年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时,那可能决定性的因素是我们能否最终理解生物学本身的终极奥义,然后我们去发现永葆青春的奥妙是什么。

生物科技公司的进化,中国VS海外

红杉:希望成为一架桥梁

      Richard:我知道您在中国投资了很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企业,同时您也具备丰富的国际视野。您能对比一下生物科技在中国和海外发展的情况吗?

      沈南鹏:我觉得中国还是在一个追赶的阶段之下,就像您讲到的,我们有一群非常有才干的 CEO,有一些有海外教育和工作经历,他们很多都回到了中国,因为这里的市场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些创新技术了。我们相信他们首先要去开发国内市场,但是渐渐他们可能会变成世界级的公司,能够生产全球性的好产品。

      我们还需要依靠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这点上,美欧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你提到了很好的一点,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企业家,同时他们也是最卓越的研究人员,想找到二者的结合是并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发现更多这样的人才。

      我相信,中国毫无疑问将会成为未来全世界生物技术以及医学方面的领先者。

      所以我希望红杉能够成为这样的一架桥梁,一方面连接学者和研究人员,另一方面连接现实应用。

- 小彩蛋 -

      怎样寻找优秀的成长型公司?怎么定义成长速度?在提升投资效率的同时,怎样平衡波动?价值研习社29期, 嘉实基金成长投资策略组投资总监归凯结合诸多行业和公司的具体案例,详细分享了怎样优选高质量的优秀企业,以及长期投资机会的四大方向,点击这里,立即查看!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战胜困难的名人故事 英文版

      2006年十大经济人物
      沈南鹏
      入选理由:因为如家快捷酒店10月26日在纳斯达克的挂牌上市,沈南鹏再度成为年度焦点人物。之前在2003年12月,沈南鹏以携程创始人的身份在纳市敲响携程网的开市钟时,他其实早已为中国IT界和VC界所瞩目。不同的是,此番梅开二度,他的身份已悄然变为全球最大的VC——红杉资本的中国区合伙人。
      实际上,从2005年9月沈南鹏与张帆(原德丰杰全球基金董事)一起创立红杉中国并取得本地决策权和管理权起,红杉除了投资于新型的互联网行业,如奇虎网、悠视网、51.com等,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还广泛下注于TMT(科技、媒体、电信)、农业、保险、动漫、福彩等行业。截至目前,红杉前后投资的公司已达20家之多,其中包括亚洲传媒、利农集团以及不久前由红杉注资750万美元入股的卡通企业湖南宏梦。据信,继此前奇虎网获得第二轮3500万美元融资后,红杉中国投资的悠视网也将于近期获得第二轮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融资。
      现年39岁的沈南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和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硕士),中学时代曾经是远近知名的数学竞赛冠军,大学期间任上海交大系学生会主席,之后曾在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机构的投行部门任职超过8年。1999年,他和梁建章等人以200万元创办携程,自任总裁兼首席财务长。目前,除了是红杉中国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他还是如家的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分众传媒的个人投资人及董事。
      马化腾
      入选理由:马化腾,1971年生,1998年11月创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现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04年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新锐奖”等荣誉。
      在马化腾领导下,腾讯公司始终坚持模式创新,1998年至今短短8年间,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总市值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即时通信服务企业。200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64亿元,盈利4.85亿元,上缴税款1.695亿元,申请专利246项,是中国营业收入最高的互联网企业,也是中国所有境外上市互联网企业中市值最高的公司。
      在用户规模方面,如今腾讯QQ的注册用户数已达5.7亿,活跃用户数为2.2亿,同时最高在线人数已逾2210万。基于这一巨大的用户基数,腾讯事实上已成为一个集即时通讯、在线门户、在线游戏、电子商务以及无线3G手机门户为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初步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构建了QQ即时通讯工具平台、QQ.com门户网站平台、QQ游戏平台以及QQ移动手机门户这四大网络平台,且分别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网络社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在线生活平台,孜孜于创新的马化腾所带领的腾讯已经做得够好,但无疑还将更好。
      吴志阳
      入选理由:现年33岁的CECT(中电通信)董事长吴志阳的为人熟知,始于2002年侨兴斥资3.16亿收购CECT。尽管在此之前,吴志阳已先后担任侨兴集团副董事长、侨兴电讯副董事长、侨兴环球(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董事等职,但真正令业界印象深刻的,当属他在收购CECT之后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整改之举:重构业务体系、巨资打造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进军智能手机以及定制手机市场……由于整合出奇的顺利,当年CECT就售出120万台手机,实现销售收入16亿。
      据CECT公布的数据,2005年CECT的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利润突破1亿元,当年研发并上市的产品达上百款机型,并已具备每年推出50款手机的研发能力。此前的2004年,CECT在惠州完成了年产量150万台的生产基地,此外还在北京、深圳及惠州成立了三家研发中心,负责中高端手机、智能手机、3G手机等的研发。今年上半年,CECT陆续推出的V260、A900、A01等机型,在产品娱乐性、商务应用等方面均表现不俗,特别是今年7月推出的超长待机产品——A1000,待机时间可达1000小时以上,这已打破了飞利浦待机王850个小时的记录,而CECT在此之后推出的C1000高端商旅手机,其待机时间更破天荒地达到了1500小时。据预计,2007年CECT手机销量将超过300万部,营收将达到35亿元,净利润则将达到2亿元以上。
      王雷雷
      入选理由:王雷雷,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长城计算机软件公司,1999年8月加盟TOM集团,担任TOM集团中国区运营总经理,全面负责TOM集团互联网业务运营。2001年10月,王雷雷被TOM集团任命为TOM集团副首席运营官兼互联网集团总裁。2002年12月,王雷雷进入TOM集团董事会,一年后,TOM在线有限公司从TOM集团正式分拆,王雷雷升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至今。
      2006年,由王雷雷执掌的TOM在线在中国互联网业界依然是一支举重轻重的力量:除了在国内无线互联网业务稳居第一外,TOM在IM、娱乐、体育、音乐等方面有不俗的表现:TOM-Skype注册用户超过2500万,每日新增用户数接近业界第一;网络娱乐英雄会、玩乐吧等原创品牌影响力巨大。
      目前,TOM在线门户网站日均浏览量高达2.2亿,日均独立用户数达到3000万,拥有8000万无线付费用户,平均日信息发送量高达1500万条。截至2006年9月底,TOM在线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所有无线增值服务均列三甲之位的门户网站,并连续6个季度在季度总收入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上远超搜狐,连续4个季度在净利润上位居门户网站之首,从而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庄正松
      入选理由:作为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PSG)总经理及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庄正松全面负责惠普PSG业务。早在1990年,庄正松即加入台湾惠普,2002年惠普与康柏合并后,他开始领导台湾惠普PSG集团的业务,在最初的8个月,就将台湾惠普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从第四位提升至第一位及第二位。2004年,庄正松从台湾来到北京就职。
      2006年6月27日,在庄正松领衔下,惠普PSG集团推出全新品牌战略——“惠普电脑掌控个性世界”新战略,由此掀开了重新定义个人电脑的序幕。针对日趋个性化的PC潮流,PSG集团凭借在电脑制造方面多年的积淀,在PC个性化领域勇猛精进,设计了一系列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更为人性化、系统也更为安全的PC产品,将整个PC行业带入了彻底的个性化时代。惠普中国研发中心还针对中国客户的个性需求,研发出诸多更加适合中国用户的产品。每一台出自惠普的电脑都有长达一年的保修期,其提供的产品完全保养服务涉及电脑的不同阶段——从配置到保护,到升级,再到回收。而惠普家用电脑的纤薄机身、主题彩帖,以及被誉为超级梦工场的畅游人多媒体中心,更是把娱乐新主张带给了用户。同样,商用PC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适合区域的产品。凡此种种,显然与庄正松领导下的PSG集团制定的“掌控个性世界”新战略不可分割。
      方纯松
      入选理由:现年30岁的海尔移动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方纯松1997年8月加盟海尔集团。在掌管海尔电脑之前,他在海尔家电方面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岗位,从最初主抓生产管理到后来做商流工贸经理,再到总部冰箱的广告部长和冰柜市场部长以及之后的商流西北事业部部长。2005年5月,方纯松加入计算机队伍,今年3月升任海尔集团计算机本部见习本部长。
      上任伊始,在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思路指导下,方纯松以经营人、带队伍为主线,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在2005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2006年1-4月份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05%的市场业绩。不惟如此,海尔电脑本年度还在产品上进行了颠覆,升级了润眼电脑、润清笔记本,并联合英特尔成立创新产品研发中心,共同研发出包括极光酷睿电脑、四核轰天雷电脑、“我变V60”屏幕可拉伸式笔记本、农村电脑、数字家庭等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使海尔电脑品牌排名一年上升了14个名次,进入国产前4名。最新公布的IDC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海尔笔记本已位居国产品牌第二。在远程教育市场,海尔电脑更以高达25.8%的占有率排名第一。
      作为国内大型企业的旗舰,海尔向以兼具“白电的创新和IT的速度”著称,酷睿2电脑、润眼电脑、“我变V60”笔记本的催生,亦是这一创新基因的反射。加之推行了一套3C卖场和IT渠道相结合的渠道模式,因此在短时期内即成为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卖场销售情况最好的品牌。因为业绩出色,在不久前揭晓的“2006年度中国IT英雄榜”上,方纯松获得“最佳团队塑造奖”。
      王峻涛
      入选理由:王峻涛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他曾于1999年在完全空白的产业环境下创立8848,走出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一步。这个融资额一度超过6000万美元、市值5亿多美元、有57家风险投资参股的电子商务品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开端。但由于机缘乖错,8848在即将登陆纳斯达克的刹那却由分拆而最终走衰。此后,矢志于B2C事业的王峻涛先后创立My8848、西单商城,可惜都未成正果。2002年8月,在网络产业最低谷的时候,王峻涛率领旧部创办6688.com,开始探索中国电子商务新模式,将战略触角一路伸向面向中小企业的全面电子商务服务。这就是6688所推行的基于企业电子商务e点通、6688网上商城系统和线下区域营销中心的“电子商务2.0”战略。因为模式新颖,6688推出仅4个月,用户即达到百万量级。
      今年9月27日,6688在获得数千万元风险投资后,更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e动商网,被称为中国移动商务第一炮。目前,e动商网已拥有诺基亚、摩托罗拉、李宁、飞利浦等知名商户的直营店,此外各地商场、餐厅和饮食娱乐企业也加盟了该网站。移动用户可以使用移动积分兑换、话费小额支付、手机钱包和支付等方式换取这些地面消费场所的购物卷或者直接支付消费,而且整个过程可以在Web网站、手机WAP甚至短信平台上进行。鉴于移动商务的即时、方便、快捷,该市场未来发展空间之大,当不难想象。
      十年来,王峻涛在电子商务领域几度起伏,又几度崛起,其罕见的专注和执著,构成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先行一步的6688以及王峻涛本人会在移动消费市场为急需振刷一新的中国电子商务开辟出另一片蓝海。
       张冀光
       入选理由:在2005年业绩过亿,增长280%之后,2006年,张冀光领导的铭万公司——国内首家企业门户继续高开高走,2006年前半年的业绩已经超过2005全年。同时,铭万分公司发展到45家,员工超过4000人,已经成长为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国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IT服务提供商。据悉,由于业绩、公司规模、产品成熟度的大幅提升,铭万公司的IPO计划也已提前启动。
      在创办铭万公司之前,张冀光曾经先后创建中国商业资讯、中国企业网两家公司,并将他们带到上市辅导期。2004年5月,张冀光创建铭万公司,随后又推出铭万智能网站,被誉为第四代建站标准。2005年1月,铭万旗下的企业门户——铭万网正式推出。以此为核心,铭万牵头的“中国产品推广联盟”网站数迅速飚升至7600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的行业推广联盟。同年8月,铭万引入软银亚洲巨额风险投资。2006年,铭万又推出企业信息门户产品——八方通宝。
      由于张冀光多次成功的创业经历,也由于他最早创立并成功实践了互联网一对一的直销模式,张冀光被誉为“中国互联网营销教父”。
      蔡文胜
      入选理由:2006年8月,蔡文胜创办的二六五网络获得“清科—2006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中的前二十强。此次二六五网络获得最具投资价值企业称号,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投资界传奇人物蔡文胜的关注。据介绍,二六五网络是为数不多的接受融资后仍能长期保持良好赢利的互联网企业,二六五网络也因此一直吸引着VC们的关注。
      蔡文胜是福建石狮人,早年在家族企业中从事传统的服装贸易与新兴的房地产业,1993年前往东南亚发展,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工作。2000年,蔡文胜回到国内,正式进入互联网产业,迅速成为国内、国际最好的域名投资与战略专家。2003年,蔡文胜创立了网址站265.com。短短一年之后,265.com就成为中国上网导航网站中的翘楚。
      2004 年8月,蔡文胜正式创立二六五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同年12月获得IDG投资。通过网址导航、综合搜索、手机导航、网站联盟、互动社区、寻宝游戏等产品,二六五网络构筑了一个包罗庞杂的导航门户,其网站服务覆盖超过5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并已成为国内用户使用最多的电脑首页。蔡文胜还创建了YOK超级搜索网站,并担任zcom.com、chinabbs.com、chinaz.com、cncn.com等国内领先互联网公司的董事、顾问等职务。
      俞凡
      入选理由:2006年7月31日,两年半前的“空降兵”俞凡被委任为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总经理。
      IDC研究报告显示,中企动力在2006年上半年成功跻身中国IT服务市场十强,同时连续三年位列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第二名,保持着每年50%的成长。2006年5月,继中企动力与Google、联想、ebay易趣、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广泛策略联盟之后,中企动力完成了对国产开源办公软件RedOffice的拥有者红旗中文2000公司的战略收购,并将RedOffice整合到中企动力业务架构中,由此将触角伸向办公套件应用领域。同样在2006年,中企动力在扩充网通IDC大型机房的基础上,筹建了第二个大规模IDC机房,并在全国范围展开了“服务新干线”活动。作为中企动力企业IT应用服务和电子商务整体策略的分阶段部署,上述合作和收购安排中,作为公司最高决策管理层的俞凡均作出了突出贡献。
      统计显示,目前中企动力占中国IT外包市场份额为7%,占中国虚拟主机市场份额为31.4%,占中国域名注册市场份额为65%,占中国网站建设市场份额为20%。到2006年底,中企动力的商务服务网络将扩展到全国75个城市,拥有员工7000余名,客户近25万家。
      俞凡在IT相关行业工作逾17年,在战略规划、营销组织、服务业务拓展和企业运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和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2004年5月,俞凡加盟中企动力,担任副总经理,主持战略规划与营销工作,2005年底被公司任命为常务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战略规划、策略联盟、营销组织和商务区及分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
      自己翻译

我为创业狂的节目介绍

       安博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劲;
      安博教育集团副总裁----薛建国;
      研祥集团董事长、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
      诺基亚公司全球副总裁----邓元鋆;
      北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
      携程网CEO----范敏;
      凯雷投资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何欣;
      汉庭酒店连锁CEO----季琦;
      羽西化妆品创始人、羽西之家董事长----靳羽西;
      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
      大旗网董事长----王定标;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酋长----王志东;
      优势资本合伙人、总裁----吴克忠;
      今日资本集团创始人、总裁----徐新;
      香港通恒投资集团主席----武克钢;
      软银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俞尧昌;
      开拓投资基金创始人----虞峰;
      纳尔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
      奇虎公司董事长、互联网天使投资人----周鸿祎;
      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成建;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
      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
      新华信集团创始人、集团企业委员会主席----赵民;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宏;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蔡洪平。 东方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留学英国剑桥大学,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现任上海东方卫视《环球新闻站》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先后主持过东方电视台《城市心情》、直播类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以及数百场国际、国内大型电视综会。《环球新闻站》的首席女主播袁鸣是有着10多年电视从业经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在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之后,袁鸣以知性气质结合观众信任度的新形象首度亮相,用心打造新一代学者型新闻女主播。

战胜困难的名人故事 英文版

      She fought for women’s rights, crusaded for the causes of workers, promoted equality for minorities, and championed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the oppressed. She also earned several prestigious awards from countries as diverse as Japan, Brazil, and Lebanon. An impressive list of achievements for any human, all this was accomplished by a woman who was blind and deaf.
      Helen Keller was born a healthy child in 1880 in Alabama. Stricken by illness at the tender age of nineteen months, Helen lost her ability to see, hear, and speak. Growing up unable to comprehend the world around her, Helen became wild and unruly, until her parents found help.
      They contacted Dr. Alexander Graham Bell, the famous inventor and teacher of the deaf, who introduced them to an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 student there, Annie Sullivan, was asked to help. Annie would later become known as the “Miracle Worker.”
      Annie Sullivan taught Helen how to connect objects with letters by spelling words into Helen’s hands. Helen’s breakthrough came when Annie held her hand under a water pump while spelling “water” into her other hand repeatedly. Helen suddenly understood, and from then on progressed by leaps and bounds.
      Having mastered both the manual and Braille alphabets, Helen became proficient in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began learning how to speak in 1890. Helen entered Radcliffe College and, assisted by Annie Sullivan, graduated cum laude in 1904. She was the first blind-deaf person ever to graduate from college.
      Helen Keller spent the rest of her life as a writer, lecturer, and advocate for the deaf and blind and other disadvantaged groups. She traveled to numerous countries on behalf of the disabled, and founded the Helen Keller Endowment Fund for 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in 1930. She died on June 1, 1968,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he unconquerable human spirit.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