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考古工地,成了旅游胜地?

资讯

文|范天培

暑期临近,“要去哪儿玩”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刚刚走出考场的学子,还是带娃出行的父母,到各地考古公园中开放的考古工地上,穿上工作服、拿起洛阳铲,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番,无疑是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选择。

提起考古,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机关重重的冒险旅途,也或许是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和艰辛不易。作为一项专业性强、又远离人烟的“冷板凳”工作,考古学家却能手铲释天书,为我们呈现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考古显得神秘而富有魅力。

资讯

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的考古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近些年,在文学、影视作品的助力下,考古学汇集了丰富的人气。奇幻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取材考古的创作热潮,大有赶超考古研究本身的趋势。但艺术创作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少考古学者在面对公众时候,都要强调:“我们的工作不是‘盗墓笔记’。”

“考古工地变身旅游胜地”,应当说,是一种“双赢”的现象。一方面,它提供了平台,让那些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对考古萌生兴趣的朋友,在科学地讲解和指导下,细致地了解考古学的学理与内涵。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流量的助推下,更多人参与考古实践,也有利于文保工作和知识普及。

资讯

某考古发掘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冯源)

那么,摘下面纱的考古会不会让人“脱粉”?毕竟真实的考古工作远比影视作品中要平淡和艰辛得多。其实,当人们深入了解和参与考古工作后,往往会对考古产生更纯粹的热爱与敬意,从而激发出新的兴趣和热情。虽然有着严谨的研究方法,但考古研究关注的,是历史上曾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就如不久前,一只青铜铸造的鸠车,在儿童节前后走红网络。人们由此知道,原来古时候的孩子们,也有着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倘若能够亲自参与到考古工作的实践当中,自然也能有机会感受到更多亲切而富有烟火气的历史细节,进而理解每一次发掘的意义,产生对过往文明的深刻尊重。

资讯

西晋青铜鸠车。图片来源:洛阳博物馆。

原本是苦坐书斋、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研究,如今却能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考古工地变身旅游胜地”,展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科研工作是辛苦的,但获得知识的喜悦却可以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学术研究自然需要严谨的论证和必要的时间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娱自乐”。考古工作者辛苦探寻得来的研究成果,也会在同公众的分享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价值。

近些年,“高考状元学考古”“珍贵文物险遭破坏”这样的新闻偶尔还会出现在媒体上。与此同时,一些考古工作岗位,也因远离公众视野,而后继乏人。这些现象,或多或少,与人们对考古工作缺乏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入考古现场一探究竟,未来,考古也能进一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在为大众分享乐趣的同时,也迎来属于自己的新机遇。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资讯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资讯

资讯

文字:范天培

朗诵:王茜

封面:中新网

图片:央视新闻、新华社、洛阳博物馆

责编:张永群

编辑:范天培 孙小婷

资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