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似锦 邀您来创 | 聚英才之力 领发展之先——泉州深耕新时代人才工作综述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奋进的泉州,渴求人才;筑梦的泉州,成就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泉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有关部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树牢“人才首位”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不断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泉州人才总数达228万人,其中累计引进聚集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逾百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逾2200名、市级高层次人才突破2.1万名。人才发展指数稳居全省设区市“第一方阵”。

   选择泉州,成就彼此。一次次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泉州市委、市政府广纳天下英才的胸襟,是不拘一格用才的气魄,是用心用情留才的温度,更是八方贤才汇聚世遗之城,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奋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生动实践。

   精准定位全链发力持续提升惠才政策“含金量”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决定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泉州的产业根基持续厚植、创新载体不断优化、产业基金加速崛起,拥有施展才华、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在年初的高层次人才新春座谈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传递出泉州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的信心与决心!

   以国际视野“抢滩布阵”,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泉州既是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也是谱写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人才篇”的主阵地之一,人才工作始终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举全市之力吸引汇聚八方英才。

   站位全局、对标一流,泉州着眼人口、人力、人才资源转化贯通,迭代升级“13N”人才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全省率先推出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分7个层次认定市高层次人才,给予25个方面、47项惠才待遇,较好实现从“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创业扶持、要素保障”的全链条激励,浇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和生活港湾。

   敢为人先、凸显特色,聚焦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历史厚重、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三大比较优势”,泉州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全面部署建设富有泉州特色的人才荟萃之城。同时,融入全省人才战略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人才平台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出“五个一百”措施,细化成17项具体任务,建立挂账销号、清单推进机制,项目化抓实人才引聚、创新转化、制度破冰。

   靶向发力、全域协同,泉州还推动人才政策与20多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前置融通,把人才投入、人才引聚情况纳入涉企项目评审指标。尤其是结合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压实亩产人才、R&D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的涉才要求,提高园区的人才“浓度”、科技“含新率”。坚持全市“一盘棋”,综合考虑11个县(市、区)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指导错位发展,打造“人才雁阵”格局。

既要“顶天立地”,也要“实用为本”。

   “人才政策多,服务很暖心!”“泉州是一座爱才的城市,值得托付!”“留在泉州工作,拼出一个未来!”这是今年5月9日,泉州举办的一场“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中,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心声。

   政策的“阳光雨露”,让更多人才“涌进来”“留下来”,与这座城市共成长。据统计,仅2022年,全市新增引进和培养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专技人才8.4万人,其中新引进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0.7%。人才增势在疫情冲击下仍稳中向好,“聚才效应”不断发酵。

   面向发展衔接需求不断激发产才互促“强引擎”

   产业是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最佳舞台。

   秉持“晋江经验”这一制胜法宝,正如火如荼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的泉州,一肩挑起勇当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的重担。

   底气何来?答案显而易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泉州的“立身之本”。这座爱拼敢赢的城市坚持制造业立市,坚定不移将招商引资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既把服务好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作为最好的招商引资,也集中力量招引高能级项目。

   作为万亿GDP俱乐部的一员,泉州制造业在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三分之一、稳居全国前十,形成了传统、重化、高新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拥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

   特别是泉州民营经济为全市贡献了七成税收、八成GDP、九成研发投入、九成城镇就业、九成企业数量,挺起了2.5万亿元的工业大盘和1.2万亿元GDP的城市地位。“心无旁骛做实业”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人才是泉州发展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泉州始终满怀诚意,广纳天下英才。在加快建设吸引和集聚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勇当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征程中,亟须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泉州坚持人才支撑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建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以人才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沿链聚链引才,泉州紧扣“二一一”万亿产业链群和“84”产业体系,编印人才发展指南,并把引才工作融入“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等招商引资活动。同时,探索“国内出题海外解题智力回流”引才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设立72个海外实验室、离岸创新中心,吸收转化海外智力成果。通过开展“泉城似锦?邀您来创”“百校云招聘”“百校百企对接行动”等引才活动,每年常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团队)以及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逾2万人。

   ——产教融合育才,在泉19所高校和其他29所中职院校、8所技工学校,共设有5个产教融合联盟、62个产业学院、38个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334个实训基地、228个“1X”制度试点项目,与25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战略合作关系,职业学校85%的专业为产业“量身定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中、高、本”多层次职业教育。

   ——引才端口前移,泉州充分发挥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比较优势,依托泉属异地商会、海外泉籍社团设立63个人才工作联络站,常态组织海外专家泉州行、泉籍青年精英故乡行活动,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吸引近百个海内外人才团队携带项目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我们城市金融会客厅牵头组建了规模2亿元的科创天使基金,帮助企业融资,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泉州人才创业融资第一站’。”作为以金融服务为主的专业型“人才之家”,泉州城市金融会客厅采用“党建金融人才项目”的运营模式,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以及政策指引推介,帮助人才来泉投资创业。

   引“金融活水”,驱动产业创新,是泉州的一项特色举措。近年来,泉州聚合规模超500亿元的天使、产投、私募基金,畅通“人才贷”“涌泉贷”等信贷渠道,建立“企、智、金”常态对接机制,支持推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人才贷款4.8亿元,提供“涌泉贷”“涌泉卡”等无抵押担保贷款3亿元。

   “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不拘一格选认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基层开展创新服务!”泉州还首次引入“揭榜式”选认科技特派员做法,面向县(市、区)主导或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科技创新人员“把论文写在产业一线”,探索双向选认、跨界选认、组团服务等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在全省率先把科技特派服务拓展到二、三产业。全市累计选认省、市科技特派员4016名,组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477人。

   “以产业发展吸引人,以城市环境留住人!”得益于产才匹配强力推进,泉州锻造储备了一支规模比较庞大、结构持续优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据统计,全市制造业人才总量突破99.8万人,晋江县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纳入省级支持清单。

   人才兴,则产业兴。据统计,2022年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6.4%,增长5.6%,民营工业展现韧性;全市九大千亿产业中,电子信息增加值增长8.6%,纺织服装增加值增长9.1%,机械装备增加值增长8.8%。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4970.78亿元,占GDP比重达41.1%,连续三年突破40%,增长3.8%。

   要素协同赋能创新用心铸就平台聚才“大舞台”

   “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视野,努力建成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端智库!”今年1月27日,国内首家地级市“公办民营”民营经济研究院揭牌,首批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51个单位开展战略合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借助国内顶级名校、院所、智库,前瞻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家队伍引育传承研究。

   “让人才成就泉州,让泉州成就人才”,是泉州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的高度概括。近年来,泉州坚持用事业平台吸引、留住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更优营商环境,更多平台集聚,更强发展“后劲”。

   “汉氏药业终于落地泉州了!”把时间轴拨到2022年底的泉州市产学研金对接大会上。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忠朝创办的汉氏药业与泉州成功“牵手”,有效填补中心城区生物医药产业空白,集聚更多高端技术人才、项目,为泉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血液”。无独有偶,泉州还成功落地欧阳钟灿院士团队领衔的全色光显等领军人才项目82个。

   一个个“干事创业”的硬平台在泉落地搭建,让人才拥有更多实现价值的平台,带动人才“批量引进”。目前,泉州吸引中科系、大学系来泉合作共建18家国字号“大院大所”,依托制造业龙头企业等设立各类创新平台680多家,引发“平台人才项目”的“裂变效应”。清源创新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成功转化4项人才团队核心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一批重大产学研载体落地泉州;对接“校地企”产学研用合作项目228项,新增33个高端创新平台……

   产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主要阵地,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结合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22年泉州盘整工业园区300万平方米,为空间重构、业态优化、人才集聚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抓开放招商,落实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紧盯总投资1.3万亿元的2244个签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项目,共吸引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16人。

   怎样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泉州实行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和科技创新券制度,允许科研经费的20%、成果转化收益的70%用于人才绩效奖励,并组建人才创新共享联盟、设立科技大市场,举办产学研金对接大会,初步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转移中心。

   升级服务优化生态全力打造近悦远来“软环境”

   城市与人才最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泉州始终在人才工作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

   打破制度“壁垒”,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泉州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人才工作市场化作为主攻方向,激发用人主体活力,用市场发现、评价和匹配人才,全力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决定”的“生态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敏感环节、关键环节。从2017年起,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交给用人主体。通过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方式,全市累计授权用人单位自主认定市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2908人。

   不止于此,泉州还建立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允许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事业身份高层次人才,寄挂编制、保留身份;在省内率先开展人才职称直聘,开辟职称申报和岗位聘任“特殊通道”,对急需紧缺、专业造诣较深的高技能人才、优秀拔尖人才,直接申报确认相应职称、聘任到相应岗位;创新出台特色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政策,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开展工程、经济、工艺美术3个系列非公职称评审……一项项破除制度“壁垒”的有力举措,是泉州人才工作的有效探索,更是一座城市海纳百川、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真实写照。

   “这些政策,帮助我们摆脱了高精尖人才短缺困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优势产业聚的‘磁场效应’!”丰泽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说。

   造优人才阵地,实现“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干事有劲、生活无忧。

   阵地上,泉州以人才发展促进会和“人才之家”建设为依托,打造专属人才社群和30分钟半径的服务圈。特别是依托137个市、县“人才之家”,常态化开展人才寻访、企智交流、项目路演、公益沙龙等活动,提供人才“城市伴侣”服务;升级集PC端、公众号、小程序于一体的泉州人才港湾信息平台,实现资讯信息“一网查询”、人才项目“一网申报”、人才供需“一网匹配”、配套服务“一网通享”,打造人才“全能客服”。

   服务上,由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专窗集成办理人才认定、资金补助、安居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一揽子涉才服务事项,并开通人才港湾信息平台,让人才办事“一趟都不用跑”。同时,为各类人才定制“住、行、医、教、养”等优质公共配套,尤其是单列优质教育学位和刚需购房房源,实行零门槛落户政策。此外,常态举办人才研修、沙龙活动,累计推荐808名高层次人才选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聘任县级以上政府顾问团成员。

   泉州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潮起刺桐港,万马竞奔腾。踏上新征程,泉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持续深化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扎实推进“涌泉”行动,围绕建设吸引和集聚先进制造业人才平台,以产才匹配为主线,锚定一流标杆,争优争先争效,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平台引建管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成就泉州、让泉州成就人才。

文章来源:福建人才工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