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不祝“快乐”

端午已至,艾草飘香。

大好初夏时光,风吹麦浪杏子黄。居家可以包粽,外出可赛龙舟,三五好友相聚,看我背首《九章》。

端午节,必须快乐啊!

打住!

端午节是不可以祝“快乐”的,只能说“端午安康”。

为什么?

因为端午节不仅叫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也叫天医节、卫生节。

古人设计节日时,可是“深思熟虑”的,节日能流传至今,也是深入人心。当初设立端午节时,他们最重要的考量是:这是一个防病、保健的大日子啊。

“端午”到底是什么日子?

“端午”这个词,最早出自晋朝《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这句话的意思,农历五月一开始就进入夏天了,我们得喝鸭汤、吃粽子了。

其实,在古人眼中,农历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是不太吉祥的日子。

《礼记?月令仲夏》讲到夏至:“阴阳争,生死分。”东汉郑玄注:“争者,阳方盛,阴欲起也。”意思是,夏至是阳气到达顶点开始转阴的日子,阴恶的害虫也开始萌生,所以民间有“毒五月”的说法。古人此时要采用各种措施“以禳毒气”,渐渐演化成今天很多端午习俗。

最重要的一项习俗就是挂艾草。

端午节也叫娃娃节

小朋友制作的艾草小提篮  王翔/摄

怎样“以禳毒气”?最实用经济的方法就是门楣挂艾草,这一风俗沿袭至今,现在又推陈出新,有了配以各色花草、香囊的“艾草花挂”。

农历五月正是艾草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挂艾草,时令使然。新鲜艾草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本身带有奇特芳香,可用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很多人家还会把艾草悬挂晾干后,再用石杵捣碎,这就是“艾绒”,做艾灸的原材料。所以艾草本身也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

娃娃们还要挂端午香囊。

端午节,很多老人喜欢给小孩手腕上拴一条五彩绳,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汉代,五彩绳又叫“五彩龙”,佩戴这根绳等于请五个保镖给孩子辟邪。所以端午节又叫“小儿节”。要预防梅雨季节传染病,此时孩子们“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很多中医馆此时都会推出香囊产品,一般用到的中药有:藿香、艾叶、肉桂、白芷、樟脑、朱砂、丁香、薄荷、山萘、冰片等。藿香是芳香化湿的,可止吐;艾叶能理气血,逐温寒;白芷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朱砂能安神定惊,明目解毒……

鼻嗅疗法是中医里非常重要的一种疗法,不同中药组方有不同功效,有些可治鼻炎,有些可促睡眠……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只“私人定制”款香囊,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雅致。

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

其实,粽子出现的时间,远比屈原要早……

端午节也叫娃娃节

包粽子迎端午  谭云俸/摄

西周时,每逢夏至收完麦田,北方地区就开始祭祀百谷之神。开始以牛角祭祀,但随农业生产扩大,耕牛太过珍贵,开始出现用菰叶和黍包裹成牛角形的角黍。(菰叶就是茭白的叶子,黍就是小黄米。)

南方地区本就多水,入夏后雨水勤,水灾不断,古人认为河里一定有河神或蛟龙,就将大米倒进竹筒做成筒粽,再扔进河中祭祀河神。

直到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因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士族南迁,南北方文化融合,角黍和筒粽“杂交”成了杂粽,还在里面掺杂了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

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统一,端午节也变成了全国性节日。

至于屈原和粽子,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意不意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莫名其妙又非常成功的cp组合了。

2017年端午节前夕,国内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扬之水,曾专门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博物馆进行考察。参观过程中她幽默地说:“中国最早的粽子就在你们南陵呀,了不起!”

科技考古学家杨玉璋教授曾为这两只“中国最早的粽子”做过考古检测。据他介绍,那是两只出土于宋代墓葬的陪葬粽,经检测,和今天的粽子没什么区别,不仅包的是米,经过长途扫描,里面还是猪肉馅的。杨教授感叹,中华文明5000年没断过。

小小一颗端午粽里,既有社会的发展与融合,也有历史的回声。而今天的我们,就是从这些延续千年的习俗、食物中,与悠久的中华文明保持着血脉相连。

撰稿:陶妍妍

编辑:刘振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端午节也叫娃娃节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