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建设美丽辽宁

   山水塑形,绿韵为裳,大美辽宁的婀娜身姿,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辽宁省委、省政府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今日的辽宁,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

   绿苇红滩、鸥鸟翔集,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上,专程前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

   这里,拥有“天下奇观”红海滩、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持完好的最大芦苇荡,还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繁殖地、斑海豹重要产仔地,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迁徙至此停歇和繁殖。

   “湿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盘锦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孙大志介绍,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退养还湿”工程,盘锦湿地焕发生机,生态功能全面恢复。在总面积8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各类野生动物已达478种。2022年,盘锦市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在辽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省把深化工业治理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碳达峰和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以来,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4家企业累计完成重点改造项目397个,扼住了污染的源头。

辽宁
   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铁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铁岭莲花湖湿地,被称为辽河的“净水器”,建有占地484公顷的人工湿地系统。“这里每天都会接收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数万吨污水,这部分污水进入湿地系统后,大部分水中污染物得以过滤,自莲花湖而出、入辽河干流北部的出境水质可达到Ⅲ类标准。”公园负责人杨帆介绍。

   污染源少了,“净水器”多了,辽河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曾经遭受污染的母亲河??——辽河,实现了华丽“蝶变”,达到良好水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为329天,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0%,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5项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2年,全河流水质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7座水库和5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整体保持良好。今年1至7月,全省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84%,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全省植被生态质量各项指标明显向好,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近五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近3年植被覆盖度持续高于58%。

   生态文明建设捷报频传。盘锦市大洼区、双台子区、盘山县、桓仁满族自治县等7地进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行列。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桓仁满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沈阳市棋盘山地区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沈阳、大连、盘锦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工厂变公园,矿坑变赛道。在辽宁,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越来越多。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融合,处处生机盎然。

   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沙窝子里种水稻、养螃蟹,这在彰武县已经不算新鲜事。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的彰武县,曾是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险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7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彰武人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也实践积累出“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模式。

   战黄沙,锁黄龙。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坚决扛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累计投入资金29.5亿元,完成造林面积4224.2万亩,在辽蒙边界构筑起千余公里的阻沙林带,为提升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2021年,我省划定“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绿色标尺”指导各地绿色发展。今年7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公共查询平台正式上线。使用者只要输入坐标,就可即时查询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帮助建筑单位优化项目选址选线。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我省依法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核发排污许可证10580家,其中重点管理3474家;登记管理超10万家。

   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目前,我省已为近万个入河排污口建立档案,逐一开展“查、测、溯、治”,累计整治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8000余个,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辽河、浑河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干流及一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和沿渤海城市入海排污口整治。”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工作人员陶冶表示。

   完善水质监测体系。24个省级预警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试运行。

   推进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条例等20余部地方性法规,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一项项务实举措,为推进美丽辽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你看,妈妈洗衣做饭的污水都先流到这里,处理后再流入浑河时,会变得非常清澈。”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前,沈阳市民高博拿着手机和女儿一起观看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制作的“云参观”视频,探索沈阳南部污水处理厂“水世界”,帮助她了解污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全过程。绿色生活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辽宁
   志愿者为市民介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图片源于网络)

   在乡村,绿色生活同样人人可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家门口的环境大大改观。”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村民王俊忠说,如今大家环保热情高涨,看到垃圾都会随手捡起。

辽宁
   “环保达人”姜艳华指导孩子们用塑料瓶盖制作小灯笼。(姜艳华供图)

   8月15日被设为全国生态日,这对践行绿色生活多年的沈阳退休职工姜艳华来说是件无比高兴的事儿。她积极跟网友分享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等知识,倡导节约意识、宣传绿色生活,“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和我一样,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加入到绿色低碳生活的行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向绿而行的辽宁,正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责编:王晓领  审核:李德强

辽宁

   筑起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墙”——我省各地迎战“卡努”防台风防汛

   重磅呈献!

辽宁

文章来源:推荐,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