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资金池明显枯竭,固定融资模式消亡

北京

   日前,中植系定融产品暴雷,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延期兑付。

   此举据称——

   “直接导致15万名高净值投资人(300万以上的投资者)、近5000家企业客户,以及各路业内人士1.3万人,最大客户投资了50个亿,总共2300亿债权权益受影响。”

   随着债权人上门讨债,各种内部信息与录音流出,中植定融的基本面目已经清晰。

北京
   中植集团官网截图

   ————

   何谓定融

   此次中植系暴雷,为旗下财富管理公司出售的定融产品。

   定融,即是向特定的融资对象进行定向融资。

   其操作,是融资方通过在地方金交所备案,然后向特定投资人私下发行。如果没有金交所备案环节,其性质即为非法集资。

   定融的出现,本是国家为了活跃地方经济,为难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企业提供另一条融资通道,但是,企业利用宽松的融资环境,大幅举债而出现兑付困难,也成为当今经济环境中一大问题。

   正常情况下,公司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发行债券,有严格的管理流程,为标准方式,即通常所说标准产品。标准产品的抵押物清晰,监管严格,风险也较低。

   而定融,是企业私下募集资金,为非标准产品。

因此,定融又被称为非标准公司私债。

   由于公司私债的性质,备案机构——金交所乃至所谓“伪金交所”难以起到实际监管作用,其风险自然也就较高。

既然风险较高,为什么还有人会购买?

   因为,按照定融发行机构的说法,定融这种公司私债略去了中间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回报利率较高。

   有多高?

   据统计,从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31日,网上销售的定融产品超过千只,发行期限1至2年,根据年限长短,利率在8%至10%不等。

   中植系定融情况也与此类似,以高利率回报吸引投资者加入。其准确发行规模,尚在统计当中,目前的说法是约2500亿元。

   按照投资的基本原则,越是此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投资人的资格与抗风险能力要求也越高,但购买公司私债,无此门槛。

   投资中植系定融产品的,绝大多数都是自然人,这一点也得到了确认。

   ————

   中植系定融为何暴雷

   通常,债务也好,信托也好,都有特定的抵押物,即今天很多人所说的“底层资产”。

   投资,要有底。

   但是,中植系的定融,由于在中间金交所环节缺少监管,抵押状况不清晰。中植系募集的资金也因此没有隔离,而是资金池的概念——

   把募集资金都放在一个池子里,然后根据需要去做各种用途。

   由于是大资金池的概念,不分散,不隔离,因此,一旦发生暴雷,这个雷注定就是个大雷。

   中植系资金池出问题,跟房地产市场有关。这就是中植自己,以及别人把他们称为“中国黑石”的原因。

   美国著名的黑石公司因投资全世界中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写字楼,遭遇疫情而引发暴雷。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一颗颗“雷”也都爆在中植身上。

   中植系的重点在股市,包括炒股与炒“壳”。

   中国股市连年横盘,在股票市场收益变得越发困难。

   此前,上市公司身份属于稀缺资源——“壳”是具有炒作价值的。

   中植系通过资金买入,拿到上市公司的“壳”,然后经过重整、包装,再高价卖出,由此获得高额利差。

然而,中国股市改革了,变身为注册制。

   注册制下,“壳”不再是稀缺资源,玩儿法变了,靠炒“壳”赚不到钱了。

   更要命的是,为了炒“壳”,而不是投资,中植系手中拿到的又不是优质上市公司,不仅赚不到钱,且还会被深度套牢。套牢就会锁住资金。甚至接下来,还可能退市,引发进一步的风险。

不要忘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中植系拿到的资金,利息偏偏很贵。

   这么贵的利息,失去了高回报的市场,拿什么赚得回来?资金池又怎么可能持续流转?

   所以,这时候,也就看清楚了。

   作为大型资产公司,中植系此前的发展,是拜托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吃了资产高速膨胀的红利,是追随“泡沫”的狂欢。今天遇到的问题,也是承担资产剧烈缩水的必然结果。

   资产缩水,资金紧张,又被要求高利息兑付,挤压在中植系身上,就是暴雷。

   定融走向死局。

   目前中植内部传出的声音确认,中植系的资金池已经枯竭。

   ————

   有人管最关键

   通常认为,中植系之所以发生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中植系掌舵人解直锟的离世。

   这位因毛阿敏丈夫身份而走入公众视线的全球富豪榜级人物,于2021年12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骤然离世。

   对于中植这样的企业来说,有没有这位掌门人至关重要。

   而此后,中植就陷入了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尴尬境地。

   按照内部传出的声音,中植是由11个人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共同管理中植——11名高管。然后,也是这11个人组成了风险化解和危机重组工作组。

   11个人的决策机制,是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这也为一些关键问题的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

   目前,中植系的口径,只是认为定融项目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中植还没有到资不抵债的程度。未来的解决方式,首先还是希望有资金能够投进来,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毕竟中植系拥有信托、保险、租赁、期货、公募、私募等多个金融牌照,旗下也还拥有优质资产,可谈的筹码还不少。

   也就是说,中植系应对危机,目前采取的是“市场化方案”,或者说“企业自救方案”。投资者此刻心急如焚。他们在信息差的另一端,期待着与中植之间保持充分的信息沟通,然后等待一个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确认有人管最关键。

北京

   值班编委:李红梅

   审读:戴士潮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文章来源:推荐,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